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要义74:你是用什么的思考來断煩惱,會影響到你未來的果證跟妙用

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短视频目录(2019.02.12)

近期的目录链接(2019.03.07)

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-70

净界法师楞严经01-50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(全


楞严经要义74


楞严经要义74

 净界法师宣讲

更正讲义157面:毗舍浮佛我們昨天讲是賢劫的第一尊佛,要加以更正,事实他是莊严劫的最后一尊佛,就是莊严劫的第一千尊佛。

讲义160面。壬五、虛空藏观空大。

虛空藏菩薩依止空假中三观,來观察无邊的虛空,從无邊的虛空当中而會事入理,證得如來藏妙真如性。

敘昔所證  

虛空藏菩薩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「我與如來,定光佛所,得无邊身。

“虛空藏”這個菩薩因為因地修学虛空观,以广大的虛空為所緣境,所以成就的時候能夠显現广大无邊的色身,所以叫「虛空藏」。這時他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,他說:「我與如來;“如來”指的是释迦如來。虛空藏菩薩過去跟释迦如來是共同侍奉定光佛;定光佛就是指燃燈佛,就是為释迦牟尼佛授記的那一尊佛。当時虛空藏在燃燈佛所,就已经成就了无邊身的功德。這個地方的「无邊身」,蕅益大師的註解是說:其实這「无邊身」指的是清淨法身,不是一般外道的四空定的空无邊处定,所現的无邊身是不一樣的。外道在因地的時候观察无邊的虛空,所以他色身变成虛空,显現无邊虛空的色身,但是他显現的无邊身是沒有理观的,完全只是事修而已,沒有破妄显真的效果。但是虛空藏菩薩的无邊身,他是有理观的,是成就无生法忍所显現的清淨法身。這是讲他過去因地的修学,后面的二段就讲到他果地妙用。

神通无碍  

爾時手執四大宝珠,照明十方微塵佛剎,化成虛空,又於自心現大圓鏡,內放十种微妙宝光,流灌十方盡虛空際。

正式說明,他第一重,果地的妙用。「爾時」他證得无邊身以后,他有什么樣的功德呢?「手執四大宝珠」,“手”指的是他心中的智慧,他能夠以心中的智慧來執持地水火風四大宝珠。因為他观察四大本空,猶如宝珠內外透明,這時他等於是有我空的智慧,來執持四大宝珠。对外來說,他能夠照明十方微塵的佛剎這外在世界的四大。把內在的四大,外在的四大都能夠把它化成虛空。前面是我空,外面的十方微塵佛剎是法空,把內在的四大、外在的四大,一一都能化成无邊的虛空,他有這种功德力。於自心現大圓鏡,又能夠在內心当中,显現大圓鏡智,因為這時候他的身心世界四大本空,只有一种光明智慧的显現。「大圓鏡智」,蕅益大師說:是證得隨緣不变之体的根本智。

內放十种微妙宝光,流灌十方盡虛空際。前面的大圓鏡智是根本智,這個地方是屬於后得智。蕅益大師說:他能夠十种微妙宝光,他能夠隨众生的因緣,显現十法界的妙用,就像观世音菩薩,因以何身得度,他能夠現何身而為說法,令其解脫。你欢喜看到出家相,他就現出家相;你欢喜看到在家相,他就現在家相,他能夠显現十法界的种种相狀。這种宝光,流灌十方盡虛空界,他能夠灌十方,而且窮盡整個十方虛空的邊界,沒有時空的障碍。這一段正式說明,他能夠转有相的四大,而变成无相的虛空,這种神通道力。

依正无碍   

諸幢王剎,來入鏡內,涉入我身,身同虛空,不相妨碍;身能善入微塵国土,广行佛事,得大隨順。

前面是從有相转成无相,這地方是小大沒有障碍。一、依報入於正報,一切入於一。一切指的是什么呢?「諸幢王剎」,一切諸佛所教化的世界,這么广大的世界都能进入我的大圓鏡智之內,都能夠攝入我的身心当中,我的身猶如虛空,彼此不相妨碍。這么大的諸幢王剎,能夠攝入我的色身当中。二、正報能夠入於依報,一入於一切。身能善入微塵国土,广行佛事,得大隨順。我這個色身,也能夠入於十方的微塵国土,广行弘法利生的佛事,成就广大自在隨順的功德。這一段正式說明,他內在的色身跟外在的世界,能夠互相攝入,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。這二個都是指他果地的妙用。

圓證无生  

此大神力,由我諦观四大无依,妄想生滅,虛空无二,佛国本同,於同发明,得无生忍。

這种大神通之力,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,是怎么來的呢?都是我在因地的時候观察四大无依;他观察广大的虛空,他观察整個虛空当中的色法,地水火風,都是緣生无性当体即空,都是來无所從,去无所至,只就是我們一念心的妄想生滅而有,所謂的心生,种种的四大生起,心滅則种种的四大消滅。虛空的体性是无二无別的,乃至於一切的佛国,它們的整個体性都是相同的,在相同的虛空体性当中,而證得了无生法忍。這個地方是說,他為什么能夠成就广大的神通?為什么能夠成就事事无碍呢?從虛空无二当中,成就无生法忍而显現出來。

結答圓通  

佛問圓通,我以观察虛空无邊入三摩地,妙力圓明,斯為第一。」

佛陀問我圓通法門,我在因地是观察虛空,观察整個四大乃至諸佛国土皆同虛空一樣是无邊无際的,成就了妙力圓明;四大的色法跟无邊的虛空,是互含互攝的,是沒有障碍的,我從這個地方成就圓通的。」

補充說明:「四大」,虛空藏菩薩他是從四大当中而观入虛空,最后證入法性。《般若心经》說:「色即是空」。当然這地方我們也會說:小乘佛法也是观察色即是空,也是滅色起空?小乘的学者他在观察,他把四大之法经過无常、无我的智慧变成空以后,他就沒有作用,他不能夠像我們本经所說的「手執四大宝珠,照明十方微塵佛剎,化成虛空。」乃至於能夠「放出十种微妙的光明,流灌十方,盡虛空界」,或者他也不能夠把「整個諸幢王剎,涉入我的色身,我的色身,进入諸幢王剎」這种事事无碍境界。為什么?因為小乘佛法的思考是单向的,他能夠使令「色即是空」,但是他不能夠使令「空即是色」。

我想我們在因地的智慧,你是用什么的思考來断煩惱,會影響到你未來的果證跟妙用。比方說,你看到一個假相,這個假相可能是一個人,也可能是一個法,你非常不喜欢。你有二個選擇,第一個你把他拿掉,你採取逃避的方式,那么未來你證得空性以后,你完全沒有作用,你不能有作用,你只有解脫障碍,但是你不能生起妙用。第二個選擇,你看到你不喜欢的假相,你沒有必要破壞它,因為這是你的业力显現,循业发現大乘佛法是假相保留,但是你观察它沒有实体,它只就是來无所從去无所至,你沒有必要拿掉它的假相;你就是把它的实体空掉之后,這個時候你能夠從空出假,又能夠從假入空。所以大乘佛法是在破壞的時候,是把這假相原封不动的保存下來,因為你以后还要回來。

《般若心经》的這观念很重要,「色即是空」,你從色法回到空性的時候,你是怎么回去的,你是把這假相破壞了以后「滅色起空」,你糟糕了,你回不來了!你成就以后就只能夠在寂滅的狀態。所以我們在因地的時候,你要注意你的因地會影響到你的結果。你遇到一個你不喜欢的人,不喜欢的事,你用什么方式來转你的心,會影響你未來的果位是小乘的果位、是別教的果位、是圓教的果位,影響到你的种性。

你看同樣證得空性,小乘的空是完全什么都沒有,我們讲枯掉的涅槃、枯掉,什么都沒有,沒有任何的妙用。你看大乘證得空性以后,小中現大,大中現小,一為无量,无量為一,到十方世界广成佛事。差別在哪裡呢?在因地,他在观一切法空的時候,他不破壞原來的假相。這個地方是關鍵點,你用什么去观世間上,久了你就产生习慣,习慣了以后你就改不過來,就变「种性」。所以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,同樣是在处理問題,但是你的過程,你的止观的方法,會影響到你未來成佛的快慢,這個地方很重要。

讲义161面。壬六、彌勒观識大。

彌勒菩薩他在整個整宇宙万法的观察,他观察宇宙万法,唯獨是我們一念心識所变現。從這個地方去悟入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。

修习唯識

彌勒菩薩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「我憶往昔经微塵劫,有佛出世,名日月燈明,我從彼佛而得出家,心重世名,好遊族姓。爾時世尊,教我修习唯心識定入三摩地。」

彌勒菩薩,“彌勒”這二個字,是這個菩薩的姓,叫作「慈氏」;他的名字其实叫「阿逸多」,就是无能胜,他的慈悲是沒有人能夠超胜的。為什么呢?因為他過去曾经遇到大慈如來,跟大慈如來修习慈悲观,並且发愿以后成佛以后,他希望能夠像大慈如來一樣成就广大平等的悲心,故名「慈氏」。(未來)他成佛之后是坐菩提樹下,這菩提樹它的形狀像一條龍,而且這龍的中央有一朵蓮花的相狀。彌勒菩薩就坐在這蓮花的中間而成佛,成佛以后他不像释迦牟尼佛是說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餘會,彌勒菩薩成佛以后只有三會說法,度无量无邊众生就入涅槃,所以叫「龍华三會」。

彌勒菩薩這時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「我回憶在往昔经歷了微塵劫的時間,有一尊佛出現於世,這一尊佛叫日月燈明如來,我隨從彼佛而得剃髮出家。出家以后,我的內心非常愛乐世俗的名聞跟利養,所以经常遊走於政商的權貴之家。這時,日月燈明佛看到我有這樣的煩惱障碍,教我修习唯心識观,來成就大乘的三摩地。「唯心識观」就是說,当你遇到任何外境的時候,你都不要去管外境怎么樣,你就观想宇宙的万法其实都是你的心識所变現。宇宙万法是我們心所变現,從《唯識》的角度,它是從二個層次來說:第一、唯心所現,唯心所現指的是阿賴耶識第八識。我們現在為什么會跟什么人在一起,會遇到這樣的事情,那是因為我們有這樣的业种子。所以從依他起性的角度,我們過去有善惡的业力,就显現了宇宙間的万法出來,這個叫「唯識所現」,在《唯識学》叫「依他起性」,這一部份我們是不能改变的,沒辦法改变的,這一部份叫認命。

第二、唯識所变,這就指的是第六第七,特別是第六意識。我們第六意識去观外在的人事接触的時候,你心中有我們的名言分別;“名言分別”讲白話一點是我們有我們的思考模式。我們心中有個人的好乐,比方說你特別喜欢吃榴槤,榴槤的显現它只就是一個水果。這是你過去有這种业力,所以它显現出來,這依他起性它沒什么好壞,那你認為這榴槤是很甜美的,是很好吃的,那是你自己加上去的,這就「唯識所变」,這就我們讲「遍計所執性」,這個就是唯識要破的。因為生為榴槤,它沒有所謂的好壞,也沒有所謂的甜美不甜美這种東西,這是你個人加上去的。不喜欢榴槤的人說這味道很臭,其实榴槤也沒有所謂的臭,也是你個人的分別加上去的。所以在《唯識学》的观念,它把宇宙間分成唯識所現跟唯識所变,一切万法是我們心所变現。唯識所現這一部份不能破壞,因為他是因果的道理;但唯識所变你第六意識的分別心,這一部份是我們所要破壞的。

所以《唯識学》的空观,是空掉什么?空掉心中的名言分別,破遍計執,《唯識学》是這個意思。也就說,因為彌勒菩薩喜欢名聞喜欢利養,他認為這東西會給他快乐。日月燈明如來就告訴他說:名聞利養、別人对你的赞嘆,這個東西是你自己把它認為是快乐的,它本身沒有快乐。

智者大師說:「財、色、名三個法,我們凡夫喜欢好乐,喜欢追求,就像狗嚙枯骨。」一個很乾燥的骨頭沒有味道,這個飢餓的狗去咬乾燥的骨頭,一直咬、一直咬,咬到最后把嘴唇咬破了,咬破以后就流血,就吃到自己的血,就觉得,哦!這個骨頭很甜美,其实你吃到的是你自己的血。也就是說這世間的五欲,本身沒有快乐可言,它不像三宝,佛、法、僧三宝,是真实的功德。你看我們的心跟佛號接触,我們會产生法喜,這不是我們妄想,而是本來就會产生功德。因為三宝本身就是一种功德相,但是五欲不是功德相,它之所以會让我們产生快乐,是我們自己的妄想所捏造出來的,我們認為這很快乐,所以我們是我們自己的妄想來帶动自己的快乐,這就是遍計所執性。

日月燈明佛的意思,你追求世俗的名聞利養,你認為這個是安乐的,其实是你自己的妄想顛倒捏造出來,它本身不是一個功德相。日月燈明佛就教他修唯心識观,对治這一部份的障碍。這是他過去的因緣。

修久定成 

歷劫已來,以此三昧事恆沙佛,求世名心,歇滅无有。至然燈佛出現於世,我乃得成无上妙圓識心三昧。

他经過多生多劫的修学唯心識观,以此三昧來侍奉恆河沙的諸佛。(他的修行不簡单,他要经過很長、很長時間的歷練,要把文字的智慧转成你心中的智慧,那真的是要靠很多很多的歷練。)慢慢的,他的整個三昧的观照力转深,內心当中对於世俗名聞利養的追求,就慢慢慢慢的消滅,就不存在了。這地方的「唯心識观」就是观察宇宙的万法,其实是我們一念的心所变現出來,阿賴耶識的种子变現的,是如夢如幻的。從如夢如幻的观察当中,來破壞我們的遍計執。這地方是「離遍計執」。

至然燈佛出現於世,我乃得成无上妙圓識心三昧。至然燈佛出現於世的時候,我再进一步的观察,远離遍計執以后,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,這「依他起的心」也不可得,這一念心当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。這地方是「远離依他起」。「依他起」這一部分到后面再說明,总而言之,我們要悟入「圓成实性」,是先远離遍計執,先破壞我們第六意識的名言分別,再远離第八識的依他起,二個過程。

圓證唯識   

乃至盡空如來国土,淨穢有无,皆是我心变化所現。世尊!我了如是唯心識故,識性流出无量如來,今得授記,次補佛处。

說明他所成就的功德妙用。乃至於窮盡虛空十方的如來(正報),乃至於整個依報的国土,十方中的依正二報,有淨穢跟有无二种的差別;“淨”指的是四聖法界的因果,“穢”是六凡法界的因果。這整個淨穢的因果,從因緣上的假相是有,從依他起的假相是有它的假相的,但是從他的自性來說,是毕竟空的,從遍計執來說是毕竟空的。我們認為它是一种真实有,有自性這樣的執取是毕竟空的,所以是因緣有,但自性是空。,所以叫「遍計本空,依他如幻」。总而言之,這整個十法界的依正二報,染淨因果,都是我一念心之所变現。我們個人可以說是循业发現。我已经如实了知「唯心識故」。“唯心識故”是指的前面的十法界的因果,都是我一念心所变現。這個地方證得「唯識相」。

識性流出无量如來。我远離了依他起,远離了遍計執以后,所成就的圓成实性;這一念清淨的真如本性,流出无量无邊如來的功德。這個地方證得「唯識性」。我們的次第是先證得「唯識性」,再能夠證得「唯識相」。現在蒙释迦如來的授記,候補賢劫的第五尊佛。這個地方是說明他的功德之相。

結答圓通   

佛問圓通,我以諦观十方唯識,識心圓明,入圓成实,远離依他及徧計執,得无生忍,斯為第一。」

現在佛陀問我圓通法門,我已如实的观察十方唯識;“十方唯識”以空观來破徧計執,远離依他起證得「唯識性」,然后再從空出假,观察十法界的因果,個個循业发現,再證得「唯識相」。識心圓明,這一念心識的本性,当下是圓滿光明,跟十方諸佛无二无別,而悟入了二空的真如之理。這当中包括远離了依他起也远離了徧計執,來成就无生法忍,斯為第一。」

「唯心識观」是先远離对外境的執取,远離遍計執,我們讲「遍計本空,思諸法如夢」,其实外境沒有好壞,好壞都是我們自己內心安立出來的。破遍計執,它是視諸法如夢,諸法如夢破后,就显現到一种第八識的阿賴耶識現前來观心性无生,再破最后的依他起性,最后悟入圓成实性。「唯心識观」在整個大乘的修学是運用很广、很广,而且非常好用。因為我們前面說的根塵識相当複杂,而這「唯心識观」观四大就是說,你不管遇到什么事,你不要管外境怎么樣,你就观想這外境是你一念心所变現的,是你的业力所变現的,它沒有好壞,沒有長短,沒有方圓的差別,它只是一個因緣的假相。

在美国有一個大学教授,有一天他要去做一個演讲,他這演讲的主題就說:「我們身為一個人跟外在世界的相互关系」。人活在這世界当中,人跟這個世界的互动是什么关系?這大学教授在准备這些資料的時候,他那五歲的小孩就在那邊跑來跑去在那邊吵鬧,他实在是受不了,就隨手在旁邊拿一本過期的杂誌,就翻了幾頁,看到一個世界地圖,他就把這世界地圖把它撕一撕,就拿給這孩子,說:如果你能夠把這地圖重新組合起來,我給你五塊美金。這小孩子沒有看過地圖,他想說让他至少二三個小時不會吵。他把他交給這小孩以后,這大学教授继续看,继续找資料。

結果沒有多久,這小孩子就把這地圖完全黏好了,黏好以后就跟他爸爸說:我把它黏好了。他說:怎么可能,一看,哎喲!完全正確,這世界地圖黏得非常正確!他爸爸說:你怎么做到的?這小孩子說:很簡单啊!這地圖看不懂,但是這杂誌的后面有一個人的相狀,人的相狀我很清楚,我就把這個人的頭、身体、腳、四肢,我就照后面這身体把它黏起來,后面的地圖就出來了。這時這大学哲学教授得到啟示,他知道整個綱要,原來人跟世界的互动,你人的心,你把它調正確了,外在的世界就正確。這「唯心識观」的道理就是這樣,就是說你不要管外境怎么樣,你心正這一切法就正。它的方向是很清楚的,掌握你的心,你就掌握整個外境,你的心境會決定你的处境。這是彌勒菩薩观四大。

壬七、勢至观根大   

這個根大跟前面的根大是不太一樣,前面的根大是各別的观六根,這地方是攏总的观六根,等於是「都攝六根」,這是总相的观法。

佛教念佛 

大勢至法王子,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「我憶往昔恆河沙劫,有佛出世,名无量光,十二如來相继一劫,其最后佛,名超日月光,彼佛教我念佛三昧。

這個法門的当机众,是大勢至法王子。“大勢至”的意思,這位菩薩有广大的威德力,他一舉手一投足,就能震动三千大千世界,乃至於一切的魔王宮殿,所以叫「大勢至」。大勢至法王子,這時與其同倫,同倫就是同類。他們在因地都是共同依止念佛法門,而成就无生法忍,這当中有五十二個階位的菩薩;這五十二不是數目,是階位,是包括了乾慧地、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跟等觉。這么多位的菩薩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「我們回憶在往昔的恆河沙劫的時間当中,有一尊佛出世,叫无量光佛,從无量光佛乃至於超日月光佛,在這一劫当中,总共有十二位的如來相继的出世,而对我影響最大的就是最后一尊,超日月光如來。因為這一尊佛告訴我一個非常重要的修学法門,教我修学念佛三昧。「念佛三昧」我們先搞清楚了,你后面就知道它的內涵。

解释「念佛三昧」的內涵:這当中有二層意思:第一、約著所观境來說,他的所观境有四种,观想、观相、持名跟实相。「观想」是靠第六意識的想像,想像佛菩薩的依正莊严;「观相」是你必須有一個相,放在眼前來观察;「持名」以名號為所緣境;「实相念佛」他的所观境,他是以真如实相。在本经当中所謂的「念佛三昧」,是偏重於前面三個:观想、观相还有持名。观想、观相本经叫作「憶佛」,憶念佛依正的功德;持名,本经裡面叫「念佛」。這是約著它的所观境來作區分。第二、「念佛三昧」約著它能观的智慧,蕅益大師把它區分成三种:

1、唯念自佛,你在念佛的時候,你不管是憶佛、念佛,你的內心当中是迴光返照,正念真如。你看有些人他念佛的時候,他念一句佛號,他的重點不是佛號,他的重點是在观察,念佛者是誰?說:我為什么能夠念佛呢?那個能念的心在哪裡?它從什么地方而來?所以這個地方如果是唯念自佛的話,是通於其他二十四個圓通,完全相同。

2、唯念他佛。你在憶佛、念佛的時候,你是完全憶念十万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的依正功德,這就有點像我們讲的心外求法,這讲事修,唯念他佛。

3、自他俱念。有理有事,了達心佛众生三无差別,從自他不二当中來念佛,我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,体性是无差別的。阿彌陀佛是存在我的心中,我也存在阿彌陀佛的心中,從自他不二当中來帶动「佛號」。我們常說:「托彼名號,显我自性。」十万憶佛土其实不離開我一念心性。不離開我的心性,為什么要念佛呢?我要假借佛號把它帶出來,要假借佛號把它显現出來,這就是「自他俱念」。

這叫「彼佛教我佛三昧」,這地方就是有這么多的差別,有他約著所观境,有他約著能观的智,來作一個區分。這二段若清楚了,后面我們讲到正文就容易清楚。念佛圓通章跟其他二十五個圓通是不太一樣的,它是一种他力法門,其他二十四圓通偏重在自力法門。
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-50目录(未完)

楞严经要义50:你跟人家爭对錯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緣,你已经浪費時間了

楞严经要义51:你的情緒变化很大就是你的心还是在外境上活动,沒有真正安住

楞严经要义52:初学者你对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,不要太肯定

楞严经要义53:要站在心性的角度及历练的角度來面对生命,不是用受用的角度

楞严经要义54:你能夠观照達妄本空,修行可以說達到日劫相倍的效果

楞严经要义55:凡事盡心盡力,但面对結果的態度是保持自然,成敗交給业力

楞严经要义56:即便我們放縱煩惱一千次,但是也敵不過一次的观照

楞严经要义57:快乐和痛苦都是第六意識想像力決定,未來造什么业也是想像力決定

楞严经要义58:你一開始攝心的時候,五蘊開始反彈,一定開始反彈

楞严经要义59:煩惱是在六根活动是相通的,你只要对治一根的煩惱就好

楞严经要义60:你必要選擇一個圓通本根一門深入,你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

楞严经要义61:修行人的六根不能夠由六塵啟动,要由自己的智慧的观照啟动

楞严经要义62:你一定要爭千秋,不爭一時;你喜欢爭一時就沒辦法修楞严经

楞严经要义63:要能夠产生離開生死,那你要把所有想像完全破壞,不思善不思惡

楞严经要义64:修楞严三昧時不要去管对錯。知道這是业力显現的就可以了

楞严经要义65:修行人越修到最后個性會越接近,而世間人越攀緣差別越大

楞严经要义66:生死是因为我們一念的攀緣心給变現出來、想像出來的

楞严经要义67:你捨棄你今生的因緣,你就回不了你真实的家

楞严经要义68:你沒有那個福報,這藥你吃下去对你沒有用,藥本身沒有实体

楞严经要义69:世間上沒有利根跟鈍根的差別,你觉得你鈍根是你那個門还沒有找到

楞严经要义70:佛陀对心有時採取否定有時是肯定,大乘佛法是否定門入肯定門出

楞严经要义71:一個人成功之道是「制心一处」,你要專心的做一件事情要做好

楞严经要义72:要找到你過去生很熟悉的那個門,你走起來事半功倍

楞严经要义73:你心裡想什么你的心就跟誰感应,经常作光明想,不断的思惟佛陀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